在太阳集团tcy8722微生物与酶制剂研发实验室里,一位教授手持移液枪,悬停在试管上方,为同学们演示试剂配比。身旁的学生们凝神聆听、俯身记录。白色实验服、蓝色防护手套与错落的仪器,共同勾勒出一幅严谨而生动的科研画卷。二十载春风化雨,他以“顶天立地”的研究和“鱼渔俱授”的师道,躬耕科学探索与立德树人之沃土。他是我校2025年度“师德标兵”、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武占省教授。
在课堂与实验室里助力学子成长
教育不仅是“注满一桶水”,更是要“点燃一把火”。从教二十年的武占省,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他看来,大学教师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当“鱼渔俱授”的良师,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主讲《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核心课程,将学生分组,选择实际科研问题作为学期项目,推动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融入实践探索。他常提醒学生们:“看不见的微生物里,藏着革新生产与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只有亲手设计、构建与测试,才能真正理解领悟其中的原理和挑战。”
武占省的课堂常有这样的场景:学生们或围坐在一起激烈讨论基因线路设计方案,或聚精会神地观察显微镜下的菌株,或为实验数据与预期不符而苦恼思索。“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的伏笔。”他鼓励的话语,总能为学生注入前行的勇气。研究生汪雅卓感慨道:“我反复实验失败,几乎放弃时,武老师深夜在办公室陪我查阅文献、分析原因,既鼓励我,又严格要求我重新设计实验。他‘严慈相济’的指导,让我印象深刻体会到坚持与严谨的真谛。”
“生物经济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与之适配。”武占省说。近年来,他立足学科前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需求导向、研赛驱动、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他始终关注生物技术前沿的科学问题与生物菌剂产业的现实难题,致力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工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科认知,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斩获佳绩,累计获奖20余项。同时,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二十年来,他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名,他们扎根在研究院、高校、企业的关键岗位,或潜心科研或躬耕教坛,为区域发展贡献了专业力量。
武占省注重挖掘学科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作为绿风环保协会党支部书记,他精心指导协会开展环保知识宣教、志愿服务、创新实践。支部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持续15年开展“黑河流域生态调研”,成果被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发改委(秦岭办)采纳。“黄河流域榆林段历史遗留矿山污染调查”等项目直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陕西省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荣誉,党支部成员杨顺有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
在孜孜求索中追求精益求精
武占省教授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主要是生物制剂及炭基环境材料、环境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探索。他深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所以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没有捷径,我们做的每一步实验、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际验证,这样才不辜负‘科学’二字。”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已毕业博士王建稳回忆道:“有一次我的实验结果与预期有一些小的偏差,我本以为无关紧要,武老师却带着我反复核查了好几天,最终发现是我对药剂聚合度的选择上存在细微误差。他告诉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科学家的尊严就体现在细节中’。”正是这份执着,铸就了武占省教授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7项,发表SCI论文170余篇,申请和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件,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20余项,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顶尖前2%科学家榜单”。
他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了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西安市纺织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申报初期,学院师资与科研基础较为薄弱,面对现实,他在时任院长张洛红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多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聚力攻坚,在研究方向凝练、团队整合、成果梳理以及特色凸显等方面倾注大量精力,系统推进各项工作,最终实现学院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同时,他还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Biochar》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推动跨学科合作与产学研融合,促进学院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学院青年学者何艳慧副教授表示:“武院长多次邀请学界知名专家来院开展绿风论坛、学术沙龙和基金申报辅导,不仅帮助我们精准提炼科学问题,也在思维碰撞中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灵感。他还为我们一对一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材料,30多位年轻老师的材料他都逐一批注、细致答疑,学院在2020年首次获批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又立项6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田间地头里唱响绿色之歌
多年来,武占省带领团队紧密围绕陕西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七个提升工程”的建设需求,聚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盐碱地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前沿,开发出“生物+分子膜”菌剂协同发酵与多功效微生物菌剂创制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向高品质有机肥的高效转化,显著提升作物产量与土壤质量。在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中,他积极融入陕西省秦创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在延安地区、泾阳县、高陵区等地果蔬作物中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他深入对接延长县绿农合作社,开展精准技术帮扶,协助合作社成功申请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成年产1万吨菌渣生物有机肥生产线。依托合作社现有食用菌种植基础,他将废弃菌渣资源化利用,成功研发生物有机肥并应用于果园土壤改良,构建的“菌—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户讲解复杂的科学原理,指导农民操作农业废弃物堆肥和微生物菌剂使用,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实现苹果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为当地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此外,他与合作社联合共建“延长绿农循环农业研发中心”,成功获批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双百工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及实体项目各1项,成功实践被作为典型案例入选陕西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诸如此类科研成果落地工作,武占省始终持续推进。对他而言,科研能够被社会认可,帮助乡村解决一些现实难题,推动农业产值得到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就是他工作的意义所在。每当想到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他内心便涌起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也成为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科研创新的不懈追求,武占省教授继续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行。他用实际行动努力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贡献绵薄之力。”武占省教授如是说。
(撰稿:罗新武 马砚之 审稿:王鸣媛)
